臭氧层保护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源:中国环境报 “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被认为是国际上非常成功的公约,这一评价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和履约成效评估,基于创新新技术的成功。”在近日举办的 2023 年中国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 大会上,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建信如是表示。
胡建信说,1987 年 9 月 16 日,为减少被用作制冷剂和喷雾剂的氟氯化碳(CFCs)引起的臭氧层耗损恶化,在联合国倡导下,多个国家的政府签订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,推动臭氧层保护。
36 年来,在全球的共同努力下,臭氧层正在逐渐恢复。2022 年底完成的世界气象组织(WMO)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(UNEP)评估报告认为,北半球中纬度地区,臭氧水平预计在 2045 年恢复到 1980 年水平;南极地区则将在 2060 年恢复到 1980 年水平。
值得一提的是相伴而来的减排效应。“绝大多数消耗臭氧层物质也是温室气体,在全球保护臭氧层的共同努力下,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协同直接减少了大量温室气体排放,减缓了气候升温幅度约 0.5 摄氏度。”胡建信说。
最新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和影响评估委员会报告还指出,如果没有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,植被和微生物将受到紫外线危害而降低去除二氧化碳的能力,全球的二氧化碳大气浓度将大幅增加,预计在2100 年将额外升高 2.5 摄氏度。
据胡建信介绍,国内学者评估,截至2020 年,根据 UNEP 多边基金数据库数据,我国已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占全球发展中国家近 70%,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6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,这已经是扣除了由于氢氟碳化物(HFCs)作为替代品带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,其中还未计算我国产品能效提高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效益 ,及因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间接减排量。
2020 年,中国减排占全球减排量约为 30%,是全球履行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协同减排温室气体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。
“然而,履行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也面临着新的科学和技术问题。”胡建信介绍,准确掌握受控物质的来源和排放,不仅是履约成效评估的需要,也是准确认识气候变化和臭氧 层耗损的需要 ,是制定今后国际公约目标的需要。但当前,全球依然面临科学上无法解释的受控物质来源问题。比如,2022年科学评估报告指出,在全球禁止四氯化碳使用之后,每年依然有超过两万吨四氯化碳排放来源不明确。
过去5 年,我国组织了针对履约成效评估的相关重点研发项目,其最重要的目的是研究监测技术、模型反演技术和三氟甲烷(HFC-23)资源利用技术。基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,生态环境部已经建立了相应的背景监测站,构建了模型反演技术,部分科研院校也先后建立了研究中心,构建了高精度实时在线监测技术,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监测和模型研究能力。
在监测之外,减排最需要的是开发绿色低碳技术。
胡建信介绍,作为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生产国,尽管2021 年 9 月《基加利修正案》才对我国生效,我国过去近十年已经在保护臭氧层过程兼顾了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,或者说尽量采用低的全球增温潜势(GWP)的 替代品,现有产品如房间空调器采用的制冷剂,其 GWP 值已大大降低。
产业在线数据显示,2015 年以来,我国逐步用低 GWP 制冷剂替代 HFC-410A和 HCFC-22;而如果不做这一替代,房间空调器继续采用 HFC-410A,2022 年制冷剂消费量将高出目前实际消费量约 4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。
“HFCs问题归根到底是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。”胡建信表示,HFCs 大气寿命从 1 年到 200 余年不等,相同 GWP 值的不同种类 HFCs 排放对气候变暖贡献并不相同 ,如何将 HFCs 减排纳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规划以应对碳中和目标,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评估。HFCs 替代技术仍有局限,需要研究开发、规范,以降低成本,防范新的环境安全问题,这些也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强力合作,加快科技创新速度,推动替代实现履约减排目标。 上一篇新能源开发攀上超高海拔
下一篇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
文章分类:
环保
|